126文学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21章 匠人(第2页)

“哦,那刀枪剑戟,铠甲之类呢?你们都会打造么?”赵昺问道。

听了赵昺的话,十数名匠人连忙跪倒在地。

“草民不敢,草民冤枉啊,陛下饶命啊!”顿时十几名匠人哭声一片。

突然间明白怎么回事的赵昺哭笑不得。历朝历代,民间哪有敢擅自打造兵器铠甲的,这是想造反啊。

前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,周亚夫(前汉开国功臣周勃之子)三个月平定叛乱。后因他儿子购买铠甲准备作为陪葬之物。周亚夫因为其坑爹的儿子给的钱不够,被佣工告,最终获罪而死。

“快起来,朕只是问问你们会不会打造铠甲兵器,如果朝廷让你们打造这些,技艺质量又如何?”赵昺对着十几名匠人解释道。

“回陛下,小老儿打了一辈子铁,自认为这打铁的活计是没什么可挑剔的,也能保证质量上乘。只是,如果朝廷让我等打造兵器、铠甲,只怕短时间也打造不了太多。”李有钱大着胆子回答道。

“朕再问你们,你们平时都是如何打造物件的?”赵昺问道。

“敢叫陛下知晓,兵器要用精钢打造,也就是百炼钢,如此打造出的兵器锐不可当,削铁如泥。若用此种钢打造成铠甲,则异常坚固,甚至可抵挡箭矢。所谓百炼钢就是制炼过程中要反复折叠,反复加热锻打、千锤百炼。不断加热锻打百余次,然后称重,再加热再锻打,直到斤两不再减,可成百炼精钢。”李有钱果然是行家里手,在自己熟悉的行当里,滔滔不绝地解释道。

“哦,如此甚好。”

赵昺面不改色,其实脑子里却在想,人力是有限的,全靠人力打造,如此低的效率一日又能打造多少精钢?

华夏最早的炼钢,采用木炭作燃料,在炉中将铁矿石冶炼成呈海绵状的固体块,待炉子冷后取出,叫块炼铁。

再用块炼铁作原料,在碳火中加热吸碳,提高碳含量,然后经过反复锻打,除掉杂质的同时撒上碳粉,从而得到百炼钢,叫块炼铁渗碳钢。

但是在炼制过程中碳渗进的多少,分布的是否均匀,杂质除掉的程度,这些都非常难以掌握,全凭匠人们的经验和技术,而且生产效率极低。

另一种办法就是炒钢。

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者半液态,在熔炉里不停的搅拌,利用鼓风或者撒入精矿粉等方法,借助空气中的氧,使铁中的碳氧化,降低含碳量。随着温度的升高,铁中的硅、锰氧化后变成硅酸盐夹杂。取出来后经过锻打除杂,从而得到钢。

用此法得到钢的过程,需要不停地搅拌,故名炒钢。

总的来说炒铁技术是高于块炼铁的,经过锻打能得到更好的钢。

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,而这些匠人就是将来中兴大宋的希望。不知不觉中,赵昺和匠人们已经谈论了半个时辰。

“来人,给各位大匠们搬个小墩子,倒点茶水。”赵昺招呼小太监们说道。

小太监们赶紧忙活起来。

“各位大匠,坐下来喝点茶水,慢慢说。”赵昺对于这些手艺人还是很尊敬的,言语之间也很客气。

“草民等谢陛下。”工匠们连忙跪倒在地拜谢赵昺。

“免礼,都坐下说。”

匠人们看到大宋皇帝如此仁慈,一个个的才敢用小半个屁股坐在墩子上。

炼铁技术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,西方的炼铁技术也是从华夏传过去。华夏的炼钢技术至少在满清之前遥遥领先世界各国。

就算到了南明,也是把西洋人的船队按在海里浸泡。

18世纪,西方人实现了工业革命,而满清还在那夜郎自大。

19世纪,西方采用蒸汽机动力为高炉鼓风,并开始采用鼓风预热技术,极大的提高了炉温,形成了现代高炉的雏形。

赵昺思索着:

钢铁、水泥、纺织,工业革命的三驾马车,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。

夏禹勤王,手足胼胝(胼胝,pianzhi,二声,一声);文王旰食(旰,gan,四声),日不暇给。

各种事情纷繁复杂,也只能一样一样的解决吧。

路在何方?

一时间赵昺愁容满面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

...